外媒稱,美國把核廢料置于太平洋島嶼上的一座穹頂建筑中,現在后者正在開裂。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5月20日報道描述了如下場景:1954年3月1日,太平洋中部一望無際的藍天被一道巨大紅色閃光劃破。幾秒鐘內,一朵蘑菇云沖上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上空4.5英里(約合7.2公里)處。
1954年的這次爆炸是美軍在蹣跚邁進核時代之時進行的核試驗的一部分。從1946年到1958年,美國進行的67次核試驗摧毀了太平洋中部的平靜島礁。國際壓力最終叫停了這些試驗,但損害已經造成——并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報道指出,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最近巡訪太平洋島嶼以討論氣候變化時所重申的信息。他16日在斐濟對聽眾談及美國為存放上世紀80年代的致命放射性殘留物而在馬紹爾群島建造的一座類似“棺材”的巨型建筑。不過,該建筑根本沒有打算長期使用。而今由于年久失修和上漲的海洋潮汐,它處于極其脆弱的狀態。一場強風暴就可以破壞其穹頂,從而釋放出美國核威力的“致命遺產”。
古特雷斯所說的“棺材”是美國對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核試驗所作出的遲到應對的產物。從1977年起,五角大樓核武器局開始對遺留在埃尼威托克環礁上的核殘留物進行持續清理。
馬紹爾群島政府稱,從1977年開始,4000名美國軍人在群島各處搜集了大約7.3萬立方米被污染的表層土壤。隨后這些材料被運送到魯尼特島,那個島上當時仍留有1958年5月一次試爆造成的一個328英尺(約合100米)的深坑。在3年時間里,美國軍方把搜集到的核材料都傾倒在這個坑里。
1980年,一個巨大的混凝土穹頂結構修建在了這些放射性廢料上面,以便封存魯尼特島上的這些材料。但是據英國《衛報》報道,這個耗資2.18億美元的計劃原本只是臨時性措施,以等待建立一個更為永久性的存放場所。不過,迄今為止美方并未籌劃過任何進一步的計劃。
1983年,馬紹爾群島與美國簽署了自由聯合協議,從而賦予該島國自治權。但該協議也一并“解決”了與核試驗相關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所有訴求”,從而把這座穹頂建筑留給了馬紹爾群島政府照看。
據《衛報》援引美國能源部2013年的一份報告稱,放射性物質或已從該穹頂建筑中滲漏出來,但報告仍宣稱“健康風險可能很低”。
報道還稱,馬紹爾群島政府缺乏加固這座建筑所需的資金,只能任由它遭受不斷上漲的潮汐和臺風的雙重威脅。
<您有合作意向?即刻聯系我們吧!
聯系我們